2019年4月5日,上午10時整。
在雄壯的《國歌》聲中,來自祖國西南地區的余氏宗親代表,齊聚崇州金波源參加祭祀圣祖成吉思汗誕辰857周年暨進川始祖鐵木健九子一姑清明祭祖活動。
鐵改余中華余姓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四川分中心主任、四川金盆地集團董事長余剛先生代表全體族人向圣主敬香、向圣主敬獻哈達并致辭。
當代中國方志學者、地方志專家、四川省歷史學會專家張伯齡先生講話。
鐵改余鐵改余中華余姓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四川分中心副主任余波先生宣讀《祭祖文》和《族規》。
中華余姓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原成都七中校長余森先生講話。
鐵改余氏家族對先人的祭祀是道德信仰、孝義體現,是表達情感的詩意之舉,是發自個體情感的感恩與緬懷。
祭祖是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敦親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體表現。
這種莊重的儀式是一種情感的、詩意的、道德意義上的真實。面對先人,表達濃濃的思念和真誠的敬意,是我們生活在這片古老土地上的幸福和動力。
幾百年來,曾經歷多次滄桑巨變,如洪武二年避難入蜀、明末甲申之亂云貴避難、咸豐已未李藍起義避難等的家族中,在遵照元末明初九祖一姑祖訓,繼承和發揚優良的傳統文化有著特別的意義。
從明朝中期的零星家族活動,到清朝、民國年間的公開家族活動中,祭祖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份,尤其以冬至祭祖和清明祭祖最為隆重。
每到這些盛大的家族活動時,族中長輩都會對族人進行忠孝方面的思想文化教育。
新中國成立以來,愛黨愛國、誠信守法、團結和諧、勤勞奉獻、積善行德、扶貧濟困成為家族思想教育的主要內容,鼓勵族人繼承祖德、奮發上進,為國家民族多做貢獻,個人成就也是家族的榮耀。
在這種家族文化的影響下,歷朝歷代乃至新中國成立以來,無數族人成為國家民族有用的優秀人才,為加強社會穩定和發展、促進民族團結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在當天的祭祖現場,《追尋蒙古族后裔的足跡》作者、原內蒙古自治區民委副主任、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參事室黨組書記、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常委榮盛先生講話。
四川省內蒙古商會副會長劉昕女士帶著她的演員團隊為大家獻上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藝節目,其中有馬頭琴演奏《萬馬奔騰》、女聲獨唱《呼倫貝爾大草原》、男聲獨唱《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和呼麥《我的蒙古》等。
清明前夕,部分宗親代表還前往崇州烈士陵園 ,在余氏家族的優秀女兒、空軍英雄余旭烈士墓前默哀并敬獻鮮花,表達對英雄的深切懷念和敬佩之情。
掃一掃
淘寶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