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 文 化
日前,崇慶中學初中部部分師生走進崇州AAA旅游景區“金盆地酒文化博覽園”,零距離與釀酒工匠學習白酒釀酒知識,這里的釀酒車間已成為學生們學習課外知識,豐富課余生活的開放場所。
金盆地酒文化博覽園
這次學校組織同學們到崇州規模最大的釀酒企業,觀摩釀酒的生產過程,其目的有三:一是學習傳統文化,向中華民族傳承幾千年的工匠們了解非遺的價值;二是把書本知識同課外實踐結合起來,讓學生的視野進一步拓展開來;三是培養學生認知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從內心深處愛祖國愛家鄉,默默種下一粒種子,來日力爭成為建設國家的棟梁之材。
通過導游的現場講述,將釀酒的每一道工序都牢記在心中,感受工人的付出和勞動的艱辛,讓這些學生了解到許許多多平時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
白酒的起源之說
關于白酒起源的說法有以下幾種:白酒起源于漢朝之說,是因現存于上海博物館與白酒相關的漢朝青銅蒸餾器而認為白酒起源于漢朝。 白酒起源于唐朝之說,是由唐詩“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聞琥珀香”“自到成都燒酒熟,不思身更入長安”而來。
而據《宋史食貨志》有關內容記載,表明北宋初期已有燒酒;支持白酒起源于南宋之說的,是1975年河北省青龍縣出土的、經專家考證確認為用于白酒蒸餾的南宋銅制燒酒鍋。 白酒起源于元朝一說,是根據明朝名醫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所說“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創始,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敗之酒皆可蒸燒。近時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麥,蒸熟,和曲釀甕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但經考證,李時珍的記載與事實有較大出入。 以上諸多白酒起源的說法,即使按南宋開始計算,距今也有約1000年的歷史。
豐富的人文課堂
要釀出好酒,最重要的要從水、糧、曲、窖等幾個因素來看:水,是酒的“血”;糧,是酒的“肉”;曲,是酒之“骨”。學生們還了解到,位于崇州隆興鎮梁景村有個至今還在使用的古窖池,在這里生產的崇陽大曲是藥香型白酒,這些知識是平時無法了解到的,既生動又有趣。
同學們還收獲到一個重要知識點:就在今年的3月20日,考古專家在三星堆遺址中新發現了6個“祭祀坑”,出土了500多件重要文物。這些出土的陶器之中,酒具種類繁多。研究人員表示,酒具和大米同時發現,表明早在4500年前的三星堆時期古巴蜀人或許就已經會使用大米開始釀酒了。
有同學說:“以前只知道長輩們逢年過節都要喝酒,以為只是為了營造一種氛圍而已,還真沒有想到從釀酒的過程到喝酒的禮儀,居然有這么多的學問,這堂校外實踐課收獲太大了!”
崇陽1886
酒,
似水,味香,
慕詩客,愛豪俠,
五谷相容,糟香十里,
烈火然高溫,蒸餾原漿液,
李白月夜詩飲,劉伶暮晨醉臥,
邀朋名呼食前列,會友禮于茶后行!
掃一掃
淘寶商城